孩子游戏成瘾,家长是“罪魁祸首”

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了“游戏精神障碍”的三大特征,其中包括:无法自主控制玩游戏的起止时间、频率、强度、时长和情境等方面。

游戏或网络成瘾背后的深层原因

青少年游戏或网络成瘾常常预示着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孩子性格缺陷,不能从学习、生活中找到价值感,只能在游戏中找到 乐趣和价值感等。

案例一:成长过程中的社交障碍

16岁的女孩小A,看起来腼腆害羞,却因“厌学、心情不好”前来寻求帮助。

半年前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而出现厌学、心情差、做事无兴趣、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差等现象,小A经常因此请假回家,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一月前她索性不愿上学,在家上网打游戏,一玩就是三五个小时,还多次因玩游戏与父母争吵,其间甚至出现两次自虐、一次离家出走的行为……

上述案例中,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小A的情况已经达到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与同学发生矛盾只是导火索,背后隐藏的却是孩子长时间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

在与小A的深入沟通中,她说了一句让人印象颇深的话:“我想进入他们的圈子,结果却是所有的圈子都在拒绝我,我是失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干预,小A逐渐认识到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自身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达到什么标准、什么标准又是超出自我能力的。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学会“看到孩子”:看到孩子的担心与切身的需要,看到孩子曾经的努力。父母的“看到”有助于孩子从自我否定、自我挫败中尽快走出,让孩子逐渐建立起正向自我认知,从而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与从容。

案例二:自我认同感的缺失

不久前,18岁的男孩小B,因为“思虑的烦恼三年有余,并且有两个月无法正常上学”前来咨询。

小B在三年前无诱因出现自我怀疑的烦恼:总认为自己没做好事、没说对话而自责,不断希望去弥补这些错误,又无法控制自己这些想法,为此非常痛苦。小B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两个月前他开始出现间断请假回家的情况,每周都会出现一到两次,家长反映小B在此期间每天都有几个小时沉迷于游戏!

针对这类情形,我们为他制定了系统的干预方式:先是做有效的心理评估,并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同时对家庭教育、求助者的认知进行干预。期间,小B 有这样一段诉说:“我回到家中就会故意玩游戏、故意不学习……我怕父母认为我很努力了,学习成绩还是那样,还是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这样他们就会对我失望、对我放弃……我非常沮丧。”

精神分析师John Suler对于网络游戏世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网络游戏就是一个虚幻的梦”,那些迷失在其中的青少年,往往都是在经历了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后才逃进了网络世界这个梦境。现实中有很多孩子像小B一样因为缺乏自我认同感而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青春期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很重要,了解自己是谁,更好地去爱自己,才有可能去爱别人,去关怀别人。在如此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亲近的人,比如父母、其他家人或者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三:家庭关系不睦

19岁的男孩小C,高一便辍学在家,持续时间长达三年,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本应青春阳光的孩子沉默寡言,问话少答,回应内容也极为简短。

家长反映,小C小学、初中成绩都很优秀,并顺利考上县重点高中,在中招考试后其逐渐接触到网络游戏,母亲劝说尚能听从,但期间多次与母亲因上网发生争执,矛盾逐渐升级后,母亲采取切断网络的方式制止小C继续上网,之后发现其经常与同学出入网吧,甚至出现偷拿钱的行为,家庭矛盾日益激化。

除此以外,小C还出现了在校不服管教、逃课外出的行为,老师反映其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最后小C索性不再去学校。辍学后,小C连家门都不愿出,整日在 房间玩游戏,每天长达十余小时,有时还会玩通宵,吃饭也是家人送到屋内,整个人变得邋遢,情绪也变得易怒……

任何行为的呈现其实都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心理学上有一句话:他不这样活着,他就没法活下去!父母可以自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在网络里构建了什么样的理想世界?他为什么不愿面对现实?他在逃避什么?

在这个案例中,随着与求助者的进一步接触,我们了解到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

家庭关系不和谐,孩子父母之间关系一般且常年两地分居,母亲把更多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其期望高、要求高,在这样的压力下小C逐渐逃避到网络游戏中。

期间小C的一段话让人颇为动容:“如果没有网络游戏,没有网络里的朋友,可能我早就活不下去了。”


预防青少年网瘾需要多方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谈网色变”,以为那是洪水猛兽,会将孩子撕碎拖走,于是风声鹤唳,筑起坚固的大坝,把网络与孩子坚决隔离,以为这样就能躲过这场浩劫。

然而网络时代,风从八方来袭,你无从躲避!要想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只能从家庭教育开始,家长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没有家长的改变,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改善。

家庭教育是关键。首先,网络游戏成瘾不仅仅是行为问题,这种不正常的行为背后是孩子应对家庭压力、维持家庭稳定的一种方式。

例如,有的父母常年争吵、打骂,当孩子出现游戏成瘾后,父母尖锐的矛盾就被孩子的问题所转移,父母的关系因孩子问题的凸显而缓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其实是以牺牲自我来拯救家庭,拯救父母之间的关系。

其次,如果想将沉迷游戏的人拉出来,首先就要去了解他们的世界,只有他们的需求被理解和接纳时,他们才会愿意沟通。反观现实,很多父母仅仅盯着游戏成瘾的表象,而不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渴求,很难帮助孩子走出迷途。

最后,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应对方式,不要遇到问题就用抗争式的方法应对:切断网络、没收手机等。父母应认识到,要纠正孩子们的网瘾,绝非朝夕之事,简单粗暴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另外,很多家长也认识到,正是他们自己把孩子带入网络游戏中的,当认识到这一问题时,更应该用心平气和的方式来引导, 最大限度地消除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尽自己所能帮助孩子建立起网络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由此可以看到,不同的家庭却有着相似的情况。 每一个游戏成瘾少年的背后,大部分和网络无关,家庭教育却不可避免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父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弥足重要的作用。

正确认知“游戏障碍”很重要。面对大量的游戏成瘾少年,精神科医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游戏障碍并不等同于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所包含的范围更广,如网聊、浏览色情网页、抖音等等都可能使人沉迷其中,只不过游戏障碍是“最突出”“最容易研究”的。为了减少入病的阻力,经过多次讨论,网络成瘾的范围缩小到了游戏上。

当然这绝对不是说别的网络成瘾形式不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当界定“游戏障碍”成为精神疾病时,国内医学界有很多不同声音。不少医学专家认为,过度依赖网络只是一个现象,它是导致疾病的原因而非结果,它和过劳、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导致疾病的原因一样,应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因素,至于是否能够直接当成疾病,业内的争议仍然很大,且这个争议仍会持续存在。我们应该考虑制定诊疗规范的目的,本着关心和帮助网络依赖者的原则,因此不管是否达到了“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

就现阶段而言,尚没有任何一家权威机构宣称有某种明确的科学戒除游戏成瘾的方法,面对游戏成瘾的孩子,目前主流的干预方式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方法多种,临床应用比较多的是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在“由成瘾行为而导致的障碍”分类中,其指出的诊断要点包括:

  • 过去12个月内持续的失控性游戏行为(包括网络游戏、离线游戏及其他未特定游戏);

  • 游戏优先于其他一切活动,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

  • 对游戏存在心理渴求;

  • 尽管导致不良后果仍然继续玩游戏的行为。

随着“游戏障碍”疾病的界定,我们可以适当用一些SSRI类药物和情绪稳定剂更好地帮助游戏成瘾的孩子改善行为。

游戏成瘾的诊断非常有必要。我们发现,来医院寻求帮助的青少年成瘾者多为家庭关系不睦或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还有一部分家长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而不能真正关心到孩子的精神世界。

70%-80%的求助者会向医生表达既往或现阶段有显著的抑郁情感体验,有的甚至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临床观察到一部分孩子在接受抗抑郁治疗后,随着抑郁情绪好转,兴趣度、自信心也得到提升,游戏行为逐渐脱离,并走入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

游戏成瘾的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医学专业角度能更好地明确诊断、精准治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也逐渐了解与认识孩子,认识到既往的一些做法对孩子的伤害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通过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使孩子们更好地回归生活的常态。所以医生进行系统的问诊及筛查,将情绪障碍与游戏障碍进行科学鉴别非常有必要。

游戏成瘾有恶性负性强化循环模式:

一是负性情绪——网络游戏——社会家庭问题——负性情绪——游戏成瘾;

二是网络游戏——成瘾——戒断症状——游戏成瘾。

我们要认识到游戏成瘾造成的人格、社会功能的侵害,根据成瘾者的临床表现,因人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尽快提升求助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矫正认知,帮助他们尽早脱离网瘾。


来源|本文刊于《教育家》7月刊

作者|郎艳,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患者端二维码-0619.jpg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