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又来了,儿童的“心理疫苗”也来了!

新冠疫情反复无常,也让这个世界瞬息万变。为了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也在社会、生活、心理等不同层面不断调整自己。成人的调适能力优于儿童,面对新一波的疫情,小朋友们要如何调适呢?当调适不当时,会有哪些异常心理行为表现呢?出现异常表现时,家长要如何应对呢?……,在3-11岁小朋友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时候,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一剂“心理疫苗”,下面就让我们接种吧!

较之前的疫情相比,这波疫情的新发病例多数是12岁以下的儿童,这在心理上对年龄接近的小朋友冲击更大。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同辈效应”,即有相同文化、生活、成长背景的年龄接近的人群会更倾向于共同承受生物和环境上带来的挑战。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也更容易共情及移情,即感同身受。所以,这段时间我们也要更加关注家里小朋友的心理行为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

当挑战增大,心理无法承受过度的压力时,孩子就容易出现异常心理行为表现。比如:

1. 无缘无故发脾气  小朋友们识别、表达及调适情绪的能力有限,当有情绪波动时,无法用语言形象地描述并把内在感受全面的传达给他人,这时候就会表现为无缘无故发脾气。而这种发脾气往往被家人理解为无理取闹甚至因此遭受指责、打骂。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对事件进行复盘,协助孩子分析事件可能引起的情绪反应及强度,帮助孩子理清思绪,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2. 行为倒退、行为幼稚  表现为本来会做的一些事情又不会了。比如本来可以单独睡觉,但是变得粘人、胆小、怕黑,爱哭……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就像胎儿在母体内是最安全的,所以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小朋友就本能的退缩到更原始的状态,表现为行为幼稚。

3. 躯体不适  心理门诊每天会接诊很多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孩子,因为情绪表达的方式除了言语之外,还有肢体动作和生理反应。所以,有很多情绪问题会伴随躯体症状,比如头疼、头晕,如果一件事情不顺利,我们会随口说“这件事情太让我头疼了”;胸闷、喘不上气,有的小朋友很形象地把它描述为“胸口像压着一块大石头”,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就很郁闷?;发热,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心理门诊接诊了很多无明显诱因的反复低热的孩子,因为疫情,现在需要经常测体温,越怕测体温,体温反而越高,你说愁人不愁人?其实,这些都是情绪在躯体的反应。最后强调一点,所有的躯体不适要排除有无器质性病变,这是心理问题的诊断原则之一。

大家也会发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同样是老师批评,被批评的同学没事,他(她)旁边的同学反而吓得不敢上学了。那么,面对疫情,哪些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呢?通俗来讲,胆小、敏感、爱操心、容易过分担心、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这类孩子做心理专业评估时更容易是启动缓慢型、难养型气质或内向不稳定型性格,当然,任何事情的成因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见到有以上特质的孩子就认为他们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这些只是为了提醒大家对以上性格、气质类型的孩子给予更多心理支持及关注。

最后,提醒大家,当家庭、社会的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无效时,也可以到专门的儿童心理门诊寻求专业的帮助。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